4001690900
QQ:1106655557
邮箱:1106655557@qq.com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长都商务大厦26楼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对山茶油的描述
更新时间:2023-07-05
赵学敏,字恕轩,清浙江钱塘县人。幼时性好博览,凡星历、医卜、方技诸学,无不涉猎,并抄摘成册,不下数千卷。他共著成医书十二种(称为“利济十二种”),除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十卷外,尚包括有《医林集腋》十六卷、《养素园传信方》六卷、《祝由录验》四卷、《囊露集》四卷、《本草话》三十二卷、《串雅》八卷、《花药小名录》四卷、《升降秘要》二卷、《摄生闲览》四卷、《药性元解》四卷、《奇药备考》六卷。从乾隆十九年甲戌(1754)开始撰成《医从集腋》起,至乾隆三十五年庚寅(1770)“利济十二种”均告完成,前后历时十余年,但赵氏著作中对后世贡献*大的,还是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成书于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增订工作,使之更完备。初刊于同治三年(1864年)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实际是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续篇。本书体例与《本草纲目》类似,全书十卷,按水、火、土、金、石、草、木、藤、花、果、谷、蔬、器用、禽、兽、鳞、介、虫分类,除未列人部外,另加藤、花两类,并把“金石”部分为两部。书中引经据典(涉及的文献多达六百余种),对《本草纲目》的药物加以补充和订正,增录了药物七百一十六种,吸收了不少民间药物(约有五百一十一种)和外来药物(部分取自传教士石振铎译著的《本草补》),内容十分丰富,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。还在书首列“正误”一篇,纠正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误记和疏漏达数十条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卷六《木部》中专门记载茶油如下:
“即树子油枯饼。乃树子油也。豫省闽粤皆食茶油,而不知为树子油,俗呼茶油,实非茶子之油也。煎熬不熟,食之令人泻(见注解释)。味甘性凉,气腥色绿,润肠清胃,杀虫解毒,不宜生食(见注解释),燃灯益目,抹发解。”
文字大意是:茶油,是从山茶树果实种子里榨出的油。河南省、江西省、福建省、广东省和广西省一带都吃山茶油,因为不知道它是山茶树果实种子压榨的油,于是约定俗称地称之为茶油,实际上并不是由茶叶的种子压榨得到的油。山茶油在未煎熬熟的情况下食用,会引起腹泻。山茶油味甘性凉,有特殊的气味,色泽发绿,能够通肠排便,具有杀蛔虫和解毒的功能,但是不建议生食。山茶油用于灯油,对眼睛不会有伤害,也可用来护理头发。
注:
本文中所记载的山茶油应该是用古法压榨的山茶油,该方法先将茶籽炒制和水蒸气蒸煮后才进行压榨,在过多茶籽水分(茶籽水分质量分数可超过12%)的参与下,压榨得到的山茶油茶皂素含量会偏高,苦涩味明显,而过多的茶皂素会极大增加肠道蠕动,可能导致腹泻,所以不推荐生食古法压榨得到的山茶油。现代压榨工艺会减少水蒸气蒸煮过程,结合现代精密测水分含量的方法,直接用低温喷洒方式控水(茶籽水分质量分数在7.2%左右),会使得山茶油茶皂素含量适中,使其有帮助排便的作用,但不易导致腹泻。
免责声明:
一、本篇文章主要参考学术论文、学术报告、政府文件、正式出版的古今书籍撰写,目的在于科普宣传,如有版权问题或者内容方面的问题,请与本网站所属公司联系。
二、本文不对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、转载本文所提供信息造成的损失,本网站及其所属公司均不承担责任。如因使用本文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,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三、本文中的观点和结论均来自参考文献中的信息,不代表“茗香乡”品牌旗下产品一定具备相应的特点。
四、本文为原创作品,凡以任何方式直接、间接使用本文资料者,请与本网站所属公司联系以获得授权。
五、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、更新权及解释权均属重庆茗香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