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1690900
QQ:1106655557
邮箱:1106655557@qq.com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长都商务大厦26楼
《农政全书》中对山茶油的描述
更新时间:2023-07-05
徐光启(1562年-1633年),字子先,《农政全书》作者,上海人,万历进士,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内阁次辅。1603年,入天主教,教名保禄。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,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,勤奋著述,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,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《农政全书》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,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。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至三十八年(1610年),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,在其家乡开辟双园、农庄别墅,进行农业试验,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、引种、耕作的经验,撰写了《甘薯疏》、《芜菁疏》、《吉贝疏》、《种棉花法》和《代园种竹图说》等农业著作。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秋至四十六年(1618年)闰四月,徐光启在天津垦殖进行了第二次农业试验。明天启元年(1621年)两次来天津,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,写出了《北耕录》、《宜垦令》和《农遗杂疏》等著作。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,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明天启二年(1622年),徐光启告病返乡,冠带闲住。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,继续试种农作物,同时开始搜集、整理资料,撰写农书,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。明崇祯元年(1628年),徐光启官复原职,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,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,农书的*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,直到死于任上。之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,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,刻板付印,并定名为《农政全书》。整理之后的《农政全书》分为12目,共60卷,50余万字。内容主要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。
《农政全书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*系统、*全面记述油茶生产的农书。该书卷三十八中徐光启对油茶树的产地、性状以及其茶果等做了较全面的描述:
“楂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,橡栗之属也。其树易成,材亦坚韧。若修治令劲挺者,中为杠。实如橡斗,斗无刺为异耳。斗中函子,或一或二或三四,甚似栗而壳甚薄。壳中仁皮色如榧,瓤肉亦如栗,味甚苦,而多膏油。江右闽广人,多用此油。燃灯甚明,胜于诸油,亦可食。”
文章意思是:
山茶树主要生长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等地的山谷间,归为橡树、栗树属。山茶树容易成活,木材坚韧。如果进行修剪,就会让它更加挺拔,中间的树干可作为杠杆(如扁担、撬棍等)使用。山茶树的果实和橡树的果实相似,不同的地方是山茶树果实没有刺。果实中有一个到四个不等的种子,非常像板栗,壳特别薄。壳中的果仁皮色和榧子相似。果仁的果肉也像板栗,味道很苦,富有油脂。江西、福建、广东广西等地的人,很多都使用这种油。山茶油用作灯油非常明亮,比其他的油要好,也可以食用。
书中还对山茶油的功效进行了描述:
“楂油能疗一切疮疥,涂数次即愈。其性寒,能退湿热。用造印色,生者亦不泌。或云,以泽首,尤胜诸膏油,不染衣,不腻发。其查可爨。”
文字大意是:
山茶油外涂数次就能治愈治疮和疥藓,其药性偏寒,可以退湿热。用它制造的印泥,在生纸(生纸相对于熟纸更容易发生油墨浸染)上使用都不会有油渍浸染的现象发生。若用山茶油保养头发,它的效果甚至胜过其他油脂,不沾染衣服,不会让头发油腻,它的茶粕可以烧火做饭。
这说明当时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和江西等省,人们除了是将茶油果用于榨油食用,还会将山茶油运用于照明、治病、印染、护发等方面,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油茶的开发、利用情况已经达到相当高度。
免责声明:
一、本篇文章主要参考学术论文、学术报告、政府文件、正式出版的古今书籍撰写,目的在于科普宣传,如有版权问题或者内容方面的问题,请与本网站所属公司联系。
二、本文不对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、转载本文所提供信息造成的损失,本网站及其所属公司均不承担责任。如因使用本文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,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三、本文中的观点和结论均来自参考文献中的信息,不代表“茗香乡”品牌旗下产品一定具备相应的特点。
四、本文为原创作品,凡以任何方式直接、间接使用本文资料者,请与本网站所属公司联系以获得授权。
五、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、更新权及解释权均属重庆茗香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。